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介绍
发布人:姬科举  发布时间:2018-01-26   浏览次数:216

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

 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属于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坐落于南京市溧水区产业新城。在“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政策的指导下,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流科研、学科及人才优势,围绕溧水的产业需求,重点围绕在智能传感、仿生新材料、仿生机器人、仿生文化等产业领域,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开发、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合作与交流等工作。建设力传感器研究中心、仿生黏附材料—产品及制造研究中心、高效散热器及低热阻界面材料研究中心、仿壁虎机器人研究中心和轻质结构设计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以公共研发平台为载体,校企合作项目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建设以仿生应用技术为特色,打造中国第一家仿生科技博物馆。落实国际仿生技术的引进和转化,实现集成公共技术服务、领军人才聚集、高新技术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促成和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仿生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是独立企业法人单位,是承接研究院技术转移、科技孵化、产业运作等功能的实体化运营载体,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配备标准化人才公寓,硬件设施良好。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团队持股占比80%,其中预留激励池32%作为人才激励机制,作为灵活招募优秀人才的股权奖励机制。团队成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研究院拥有科研成果包含数十项授权发明专利,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团队依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是国内较早开展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专业研究团队,自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动物运动仿生、结构功能仿生、仿生控制、特种仿生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内外不多见的同时具有生物学、材料化学、机械工程、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人才的交叉科学研究团队,具有从事交叉科学研究的优势和学术积累。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团队具有较完善的生物资源、物理设备和研究手段,在仿生学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地位,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

 在智能传感方面,围绕溧水区新能源汽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着重聚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传感器研发与推广,传感器在汽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市场被外资占领、国内起步晚技术水平低、价格优势不明显,这不仅影响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汽车零配件发展的阻碍。

 仿生产业研究院立足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需求和问题,将智能传感作为开发推广的主产品之一,孵化公司“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多维力传感器和试验机为主方向的产品化平台,主要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DSU系列传感器信号数据采集/测试及控制系统、多功能材料摩擦磨损实验仪器等,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气象、机器人、医疗设备、标准检测及科学实验等多个行业领域。

 在仿生新材料方面,拥有仿生黏附材料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系统知识产权。团队在2015年初从美国购入Nano-Tytan 160管式炉系统,以气相前驱体在低于大气压条件下通过加热催化CVD工艺沉积薄膜,并通过鼓泡诱导增强催化,可实现参数可控的碳纳米管阵列制备。制备的碳纳米管阵列材料形貌和结构上与壁虎的脚掌刚毛具有尺度上的匹配性。

 聚合物基黏附材料是与碳纳米管阵列黏附材料协同发展起来的典型仿生干黏附材料之一,在结构的自恢复、自清洁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团队协作研发了聚氨酯、硅橡胶、聚乙烯基硅氧烷等弹性聚合物纤维阵列,并发展了功能导向的末端形貌调控技术。通过研制仿壁虎黏附材料的规模化制造装备,实现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仿生黏附材料的开发主要以航天高端应用和量大民用为牵引,并初步建立了营销团队和渠道。

 在仿生机器人方面,结合溧水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规划,仿生产业研究院着重发展可控的仿生机器人产业,包括生物脑控技术、仿生爬壁机器人、机器狗、以及仿生机械臂等。团队从2002年开始从事壁虎、甲虫等仿生研究,分别突破了壁虎运动力学模式、仿生黏附材料、仿生机器人机构和控制等关键技术,2008年在国内率先实现基于干黏附的壁虎机器人。获得发明专利近50项,2011年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技术得到航天部门认可,为空间站研制仿壁虎机器人。仿生产业研究院预计孵化和引入5家仿生机器人相关企业,着重落实以仿生机器人为特色的人工智能实业化。

 在仿生文化产业方面,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等平台,引入以成都生物所梁醒财教授为核心的北京美瑞博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打造中国第一家仿生相关科技博物馆,定位高科技、教育性、娱乐性、专业解读、全民参与。促成国际仿生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成果展示,成就溧水区域仿生特色产业的眉眼和名片。